谁解末端平台可持续之惑?
2016-10-20 10:01:22 | 浏览907次yunying

近年来,国内快递业发展势头强劲。为满足市场需求,各大快递企业纷纷升级设备、增加人手、扩展网络。但与分拣中心和干线运输的建设相比,末端网络的建设面广,发展相对滞缓。在消费型城市,商业地产价格、人力成本高企,市内空间狭窄,人口稠密,公共交通资源紧张……一系列因素导致末端网点出现操作空间匮乏、经营困难、一线快递员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快递末端投递成为阻碍行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盈利难题待解
在目前新型末端投递方式中,智能快件箱的发展格外引人关注。其保有量不但迅速攀升,丰巢、速递易、近邻宝、永嘉驿站、递易、格格货栈都混得风生水起。
然而,事关这一领域的根本性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是盈利。无论规模大小,作为重资产投资,品牌快件箱企业均需承受巨大的成本压力。目前,大多数快件箱品牌商仍处于投资架网阶段,搭建网络需要资金链强有力的支持。
去年开始,免费的午餐没有了。鉴于运行成本压力,智能快件箱开始收费。快递员须按使用格口大小向快件箱企业支付每件0.2~0.6元不等的费用。这种收费让快递员大呼受不了。重庆快递员小陈算了一笔账:按照现在的市价,快递员送一件快件的利润仅1元左右。再加上自己投递大件较多,一个月下来,近一半的钱都给了智能快递箱供应商。一时间,开始收费的智能快件箱供应商一个接一个地在短时间内就遭遇“滑铁卢”——业务量骤减。
而智能快件箱企业也在喊冤。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这几毛钱的费用其实远远低于快递柜维护的费用,包括机器的折旧费、维护费等。“不可能永远免费,这是为了公司后续的发展,能给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对此,供应商开始努力增强自身的盈利能力、拓展收入渠道。例如,尝试在快件箱上增加广告、商品销售、生活服务等商业功能,以丰富服务内容。但效果仍然有待时间的检验。
创新仍在路上
在智能快件箱寻求盈利之道时,很多新式投递方法和模式被研发和使用,快递服务站、社区综合服务站、物业、24小时便利店等都纷纷涉足这一领域。
由于能与消费者直接接触,末端服务环节也被寄予更多商业期望。借由互联网和移动设备,将快递末端服务设施平台化并逐渐切入社区商业,逐渐成为快件箱、快递服务站等第三方服务商的发展方向,很多企业都在这方面进行着积极的尝试。
然而,目前所出现的各种形式只是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快递末端投递的一部分问题,即快件从快递末端网点到收件人手中的问题。而从广泛的意义上讲,快递末端投递是客户通过电子商务途径购物,购买的物品被配送到配送点后,从一个分拣中心,通过一定的运输工具,将快件送到客户手中,实现“门到门”的服务。
因此,上述模式的出现无法减轻分拣中心的操作压力,无法减少快递城市支线班车的跨区行驶次数,甚至是市内快递三轮车的上路数量。新型末端投递方式的物流效能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和释放,其还需与分拣中心、城市班车等快递操作流程协同创新,才能解决更多“最后一公里”问题。
安全不容忽视
而对于所有新型末端服务方式来说,其最急需解决的是安全性问题。当前,寄递安全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红线”,是政府、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很多人对末端服务尤其是智能快件箱、代收点等新型投递手段的合规性、规范性和安全性心存疑虑。很多从事快件箱生产运营以及提供快件代收的企业或平台,其主业与仓储、快递、物流无关,有的是网络科技公司,有的是文化传媒企业。由于行业差别,其缺乏对快递业的深刻理解和认知,在网点布局选址、安全措施、流程对接方面缺乏必要的环节和保障手段,容易形成安全隐患。更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已经有部分快件箱企业开始向客户提供揽件服务,如何及时对暂存于快件箱中的快件进行收寄验视,如何对寄件人身份进行查验就成为企业和相关部门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总而言之,无论是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还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快递“最后一公里”都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大问题,亟待解决。但这一问题涉及方面广、牵扯利益多、影响范围大、系统性强,需要多方合力,在科学合理的规划下有序进行。政府部门和企业需要做的,就是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政府部门和快递以及相关产业要积极沟通、勇于试错,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快递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