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代购真的靠谱?
2016-07-15 13:42:17 | 浏览476次

  近几年来,代购尤其是海外代购发展得十分红火,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诸如“享买代购”“淘宝全球购”、“唯品国际”、“聚美极速免税店”等大型代购平台不断为我们所熟悉,随着微博、朋友圈的兴起,不少商家也盯上了“微营销”的平台。

  足不出户,代购能买到价格便宜、有品质保障的国外产品,但是频发海外代购引发的纠纷又成网络消费的投诉新热点。

  代购有风险 纠纷难维权 家住贵阳的肖女士近日在网上看中一款奢侈品的包包,经过反复比较,她挑中了一家专门从事海外代购的网店,而且这家网店还提供购物小票,这让肖女士觉得还挺靠谱,对方求肖女士先支付6000元,她也是爽快答应,而且价钱比专柜的价钱确实便宜很多。

  可等到收货后,包包散发出一股刺鼻的味道,这让肖女士心里犯起了嘀咕。肖女士为了证实自己是否买了“山寨货”,她来到了市内奢侈品专卖店。专卖店的工作人员告诉她,这种款型的包包价格都万元以上,如果从国外代购的话,光运费就是几百元,而且需要等20天左右才能收到货,所以无论是从时间还是价格上,肖女士买的绝对不可能是正品。随后,肖女士向卖家进行了反映,可对方始终强调,自己的包包绝对是正品,不予退货。无奈之下,肖女士只能自认倒霉。

  由于一些职业代购人的赔偿能力有限,有的职业代购人甚至会选择在大额索赔出现时推卸责任或者直接消失,那么消费者只能自己对海外零售者诉求赔偿。如果发现质量问题,因代购方缺少实体店,也很难及时维权。虽说从理论上讲消费者在海外购买的商品造成人身和财产损害的,有权要求厂家赔偿,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跨境诉讼过程非常复杂,索赔难度极大。

  新《消费者权益法》也管不了

  新《消费者权益法》实施后,国家工商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杨红册曾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所谓“代购”往往打着“朋友、熟人帮忙”名义进行,代购人没有办理工商登记,许多人是业余兼职。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认定代购人就是经营者,出现纠纷后被视为普通民事纠纷的可能性更大,难以适用新《消费者权益法》的规定。

  法律界人士也认为,“代购”及交易更多建立在双方自觉守信的基础上,“不可控”因素很多,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障。

  微信、微博是基于朋友社交的网络工具,如果仅仅是在微博上转发照片,很难界定这是一种涉嫌侵犯名品的知识产权的非法经营行为,因此在权益受损时也很难通过正当渠道维护,……代购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就会陷入“投诉无门”的窘境。

  小心“代购”成了“走私”

  空姐单某在航空公司担任乘务长,她利用执行国际航班的机会,多次在西班牙马德里爱马仕专卖店购买提包、手表等商品,并将所购商品藏在行李箱中,回国后逃避申报,在国内转卖赚取差价,还指使他人购买商品入境并逃避申报。2012年10月,单某的行为被首都机场海关发现。近日北京市三中院认定单某犯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判处单某有期徒刑1年6个月。

  法律界人士表示,从国外为朋友捎带一些东西本无可厚非,但当货物的价值超过一定金额,就应该主动申报纳税。否则,很容易被认为有走私嫌疑。产业化的代购更是如此,而“空姐代购案”的出现,无疑是给这些“代购者”敲醒了警钟。

  消费者本身对于海外代购这种跨境贸易恐怕自己也要考虑到承受能力,考虑到它的风险,而且要尽可能规避这种风险,如果你只看到你可能节省金钱,但是你忽视了背后可能存在的比如食品安全问题,或者你的钱款可能是完全打水漂的问题等等,一个审慎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恐怕各方面的心态可能会更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