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不是入口,社区O2O怎么玩?
2017-01-07 10:56:45 | 浏览907次yunying

社区是富矿,O2O是热潮~除掉伪需求之后,真正的社区O2O入口到底是什么?

互联网一个月,人间已一年。在这种加速节奏下,2014年开始变热的O2O行业,已经迅速从表层变革进入深水区,很多O2O相关商业模式被验证错误或者迅速发展壮大,用技术手段切入传统行业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O2O也在OorO以及OvsO之间摇摆。

除了商场、吃喝玩乐商户、线下服务商户等成为O2O热点之外,到家模式也成为一个新热点,美甲的、按摩的、泡脚的手艺人很多变成了流动作业。但是,之前O2O模式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浮在表面,无法深入。拿餐厅为例子,营销只是很外围的工作,更多改造需求来自内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众点评投资ERP厂商,目的就是为了从商户信息系统方面深入,实现从营销拉客到结算、后厨深入,有了这些基本数据,才有利于推出更多耀眼新品。

如果说吃喝玩乐等希望辐射的是商圈流量,那到家服务无非希望搞定社区这块“富矿”。然而,搞定社区的真正入口在哪儿呢?显然,物业是绕不开的门槛,而愿意费力气去啃物业这块硬骨头的公司,将有机会赢得未来。一个好消息是,现在已经有几十家创业公司直接瞄准物业,其中代表公司有邻里间、嘻生活等。

“家门口”不完全算“入口” 

能顺利敲开业主家门的有物业、外卖、收水费的、快递、修马桶的……还有美甲和化妆、按摩的。前面几样是传统的,后面几样是新近才流行的,其共同点是,频次很低,因此不能算是分量级的“入口”。

来看看敲开家门的服务,背后都有哪些互联网公司的身影。第一、传统的物业收费、品质管理等,目前互联网化相对比较弱,一些创业公司比如邻里间这种正在用互联网方式试图切入,还有传统信息化服务商试图用IT方式切入。第二、最后一公里送货,京东希望组织跳广场舞的大妈来完成,更多上门送货分散在各个物流、快递公司。第三、传统服务延伸的到家服务,很多做美甲的、化妆、阿姨甚至泡脚师傅也希望希望走进你的家门,这些服务背后分别是垂直、平台类互联网公司,比如58同城、美团、功夫熊等等。

这些想敲门的服务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希望把“进家门”作为切入点,然后带动其他商业服务,实现互联网思维所谓的羊毛出在猪身上。比如到家扫地的阿姨希望帮你介绍清理抽油烟机的、护理皮具沙发的或者顺便帮你带走干洗的衣服,到家美甲的妹子也许想推荐你买品牌指甲油。

换句话说,大家都想把某一个服务作为入口,“一针捅破天”,进而搭建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服务辐射,进而提高用户的使用频次。但是,入口本身已经不易,再辐射其他更是难上加难。拿已经倒闭的叮咚小区为例,其切入点是社区内社交、周边服务,其实这种服务等于微信附近+58同城+大众点评,而这三者早已占据了用户心中的位置,再装一个小区版本的,服务还无法媲美这三个产品的产品,实在多余,而物业相关的,业主关心的真正痛点并未得到解决。

所以能敲开家门,不意味者可以做好入口。那么真正的入口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三大标准”衡量下,谁有资格做入口?

为什么所有互联网家政服务要从钟点工入手呢?因为在所有的家政服务中,钟点工频次最高,而互联网高频切低频的理论已经得到验证。综合看来能否作为入口应该从三个方面衡量,使用频次(高频次、高价值),用户场景(刚需还是弱需求),短时期覆盖大量用户的成本。

拆开来看,频次可以通过服务叠加,比如58同城可以找到到家阿姨,也可以找到开锁的。京东的阿姨可以送快递,如果连外卖也一起送就频次更高了。所以单项频次低的服务如果可以叠加,频次就提高了。

用户场景应该是刚需而非可有可无,如果不交物业费就要被断电了,那这个是时候上门服务就成了刚需,而现实往往是需要跑到楼下去缴的。如果是弱需求,就需要叠加效应来显示,跟前面提到的频次一个道理。

短时期覆盖大量用户的成本,这个目前是很多商业模式拓展的最大门槛,而如果频次低、场景弱,那覆盖用户的成本将无限上升。拿现在O2O佼佼者滴滴来说,当年在用户智能手机不普及,司机对于网上服务也不太刚需的情况下,用户获取成本达好几百元,高到令人咋舌。

以这个维度来衡量,目前市面上比较流行的到家服务、上门物流配送、代购、小区社交、周边服务汇集等在满足入口门槛方面都不是社区O2O的理想模式。因为这些应用,都在试图绕过进入小区的核心要道—物业。

作为社区O2O服务,我最看好的入口是物业,因为其中一个最大优势是刚需,业主可以更方便缴物业费、代收水电费、家里的简单服务比如换个灯泡、修个马桶等,以及通知停水、停电等消息。另外一个优势是,覆盖成本相对比较低,搞定一个社区物业相当于搞定一个小区一大半的用户,相比之下,搞定物业的成本就不会显得那么高。

据内部资料,以物业为切入点的创业公司邻里间在一年时间覆盖了5万栋楼,近200万户家庭,而获得这个数据的投入在千万级以下,覆盖性价比非常高,就是因为选择了物业作为切入点。

从物业到社区O2O,门槛和想象空间都很大

一位从事社区广告的公司高管说,社区是个富矿,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散发商业气息。很多社区相关商业活动并不一定需要直接触达所有业务,只需要这位置和享受集群效应。比如楼体广告,社区展示广告,销售产品……等等,而这些都绕不开物业。这就是邻里间选择啃“物业”这块硬骨头的原因,其同时也在避免O2O变成O vs O的情况。

据调研数据显示,围绕社区O2O的创业公司已经接近500家,其中大多从生活服务、配送、社交等多维度入手的,而选择从物业入手的只有不到5%。因为物业业态非常复杂,高端物业公司之前已经有一定信息化系统,要替代或者对接的成本很高,而低端物业工作人员连智能手机都未必熟练。从行业现状来看,物业之前一直躺着收物业费,对改善业主服务也没太大的需求,物业信息互联网化甚至还可能涉及到一些记得利益者的抵触,所以搞定物业有点难。

因此,很多社区O2O创业者试图回避物业,选择别的路径切入。而身具互联网和智慧社区双重经验的方智却选择了这条“窄路”,创立了专门从社区入手的“邻里间”。方智曾在万科智慧社区团队担任重要工作,更早之前在腾讯、华为工作。邻里间CTO是前腾讯负责QQ业务运营平台研发负责人,其他几位高管则来自华为、中兴。

邻里间团队为了做适配物业的产品,以保利物业、卓越物业、金地物业作为重点样本,同时调研了数百个小区并致力做出一个通用+弹性的互联网产品,把传统的收费、财务、OA系统、呼叫中心、物业等都互联网化,用简单的方式来解决之前的复杂问题。除了在产品上不断适配物业和业主需求,邻里间在试点小区已经在尝试做一些服务和特色产品销售的商业化探索,用户活跃度和订单转化的效果都很理想,实现可复制的商业化闭环。

物业公司为什么愿意接入邻里间产品,主要是物业希望进行互联网化转型,但又惧怕气势汹汹的去“取代”、“抢占资源”,只好选择一个愿意跟物业一起发展的公司。而对于互联网工具来说,只有用到一个实体上,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经过不断探索、尝试、磨合,邻里间与越来越多的物业公司建立合作。

如果能搞定物业,那么产品已经拥有留在用户手机中的“免死金牌”,之后使用场景的延伸逻辑也可以很畅通。从个人用户角度,从解决物业和业务最基本的公告、账单、APP开小区大门、邻里互动活动等开始,延伸到生活服务类服务,快递、家政、洗衣等,之后可以辐射到产品销售类,比如卷纸、大米等团购,但积累了一定数据之后,数据效应、交易、社区金融等业务可以顺延产生。从整体来看,搞定物业之后,社区O2O产品可以做以社区为单位的精准广告投放、用户需求调研、线下社区活动等很多商业模式的探索。换句话说,搞定一个社区的商业行为,相当于搞定一个小生态,包含交易、服务、金融等各种需求将互相影响和契合。

所以说,通往社区O2O的入口有很多个,但绕开物业进去的项目基础都不够牢固。滴滴用几年的时间让出租车司机们为了打车软件而竞相升级智能手机,而社区O2O的决胜局主要看谁能让管理落后的物业尽快接受科技武装和改造,改变传统物业的运营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从这点上来说,邻里间已经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