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为啥给别人送快递?
2016-12-28 17:26:26 | 浏览943次yunying

说到就到的物流配送一直是京东的金字招牌。现在京东物流全面对社会开放,不再局限于自身的平台。传统物流体系和阿里生态圈,开始危机四伏。
-01-
搅动物流行业
京东在物流业扔了一个深水炸弹。
近日,京东正式对外推出“京东物流”全新的品牌标识,并宣布京东物流将以品牌化运营的方式全面对社会开放。据介绍,京东物流将向社会开放三大服务体系:仓配一体化的供应链服务、京东快递服务和京东物流云服务。对消费者来说,此次京东物流的开放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未来无论是在京东第三方商家或者是在其他购物平台上购物,消费者都能享受到与京东自营物流同等的配送服务。
“事实上之前就已经尝试对外开放了,现在有6万多个品牌商家都用我们的物流配送。”京东相关负责人告诉新金融记者,从尝试到此次全面开放,京东历时4年。
不过,目前京东物流仅对商家开放,如果个人用户想要寄出包裹,还是要在顺丰和四通一达之间作着价格与速度之间的艰难选择。
在市场份额上,天猫一直占据着电子商务的半壁江山,京东难以望其项背。但在物流配送上,京东一直把其他电商平台远远甩在身后。
今年5月,京东成立X事业部,布局智慧物流领域。10月26日,京东向外界展示了由其自主研发的自动化物流仓储系统——“无人仓”。这套系统由机器人、人工智能算法和数据感知网络打造,其中部分技术已应用于京东“双11”物流配送中。
京东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30日,京东物流已经形成了中小物流网、大件物流网和冷链物流网的3张网布局,拥有7个智能物流中心、254个大型仓库、550万平米的仓储设施、6780个配送站和自提点,完成了对全国2646个区县的覆盖。
-02-
对抗阿里生态圈
在京东之前,从来没有一个电商平台尝试过要自己搭建物流体系。
对此,马云曾在几年前说过风凉话,“京东现在有50000人了,三四万在搞仓储配送,公司太重了,所以说自建物流就是找死,根本没有出路。”直至今天,京东自建物流这件事已历时十年之久却依然存在争议,甚至有传言称,因为物流的拖累,京东已亏损300亿元。对此,刘强东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按照USGAAP(美国会计准则),2015年京东物流的账面亏损额为94亿元,真正亏损额为8亿元。
京东一直都对物流配送保持着紧张态度。从每年刘强东腾出一天时间挨家挨户送包裹当一名普通的京东送货员的举动中不难看出,物流一直是京东最重视的环节。
据国家邮政局2016年10月邮政业消费者申诉情况通告显示,每百万件包裹中京东物流的延误仅有0.09件、丢失损毁仅为0.02件,仅0.21件受到客户申诉,这三项指标均不到行业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获评行业最佳用户体验。
与其他电商平台跟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的轻模式不同,京东的模式颇显沉重。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由于落地配企业有很大的局限,京东想做其他的尝试,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物流规模和自身发展不匹配:京东的物流成本非常高,但京东的发展已到达一定的瓶颈,不匹配其庞大的物流储备,这造成资源冗余,成本高,向社会开放是降低成本的方式。另一方面,为对抗以生态圈著称的阿里巴巴,封闭式管理的京东必须开放。
-03-
蚕食传统物流
国内的物流行业一直都是层次分明的:顺丰在高端市场寂寞无敌,四通一达在低端市场以价取胜。
此次京东物流的全面开放,首先冲击到的会是四通一达、顺丰及菜鸟网络。因为像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自建物流配送的单均成本远远低于第三方外包,而且在送达速度等综合体验上,京东优于四通一达。过去,京东物流基本上只用于自营电商平台,开放后,商家考虑到成本、体验,选择口碑更好的京东恐怕是大势所趋。毕竟,用户在购买商品时,是否是“京东配送”已然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决策因素。
京东由于是自营、自建模式,能在全链条各个环节打通,探索数据化运营的新模式。相比之下,阿里菜鸟网络走的是整合路线,虽然投资了圆通,还与申通、中通、韵达、顺丰等合作,打造了所谓的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平台。但由于仅仅是表层整合,又受制于平台电商模式,在采买、供应链、仓储等环节上是断链的,所以难以形成闭环,也不能帮助供应商提升供应链效率。
事实上,商家也乐于看到京东这样的新型物流、供应链服务商的出现。拿商业库存成本居高不下的服装行业来说,近年来库存量高达千亿元,占用了相当大的资金,一旦资金链断裂,就会出现崩盘现象,而这一切的根源之一就出在供应链和物流仓配上。原因是从上游的原材料采购、生产,到订货、仓储运输、供应链,链条与市场是“脱节”的,不仅效率低,还不能根据市场变化动态调节产品、库存,结果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经营状况也持续恶化。
如此看来,四通一达、菜鸟网络恐怕享受不到接下来的这场物流盛宴。而京东物流则很有可能会蚕食四通一达等传统物流服务的生意。
不过,在短期内京东运营模式的调整还需要时间。另外,京东物流满足市场的能力、服务质量也还有待观察。